德基广场二期 八层盥洗室
项目地点:南京

像素幻游境:数字景观碎片,在虚实之间循环往复




“在Beeple的作品中,我感受到了一种共鸣。这种共鸣不落脚于某种明确的概念,而指向一种变动、未知和永远处于进行时的生成过程。共鸣产生于充满差异的个体之间,并将人们从情感上联结在一起,这也是我希望在设计中传达和实现的。商业中心的公共区域,在客观条件上实现了人的聚集。而对商业公区的改造,则以艺术和美激发感知的汇合。

空间以实体线条勾勒轮廓,数字艺术的融合则以虚拟代码构建抽象符号,两者在这次盥洗室的改造中相互渗透。人对空间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场所功能,而随流变的数字景象弥漫出物理边际,扩张想象。”

——李想


项目位于德基广场二期八层,毗邻的德基艺术博物馆以其数字艺术收藏和展览,展现了对艺术的敏锐和前瞻性。在数字艺术领军人物Beeple的全球首展之际,该项目的改造设计试图和场所及其文化氛围建立对话。

像素:从电子信号到物理实体

Beeple的作品将当代议题置于未来技术语境,使对时代精神的体察得到超现实的视觉呈现。幽默甚至无厘头的数字化语言,化解社会议题的严肃性,使之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,形成强调互动性和变化性的艺术形式。

回应Beeple的艺术理念和特点,设计师提炼构成电子图像的基本单元——像素,并将之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空间语言,将内嵌于墙体的屏幕分解为粒子状点阵。源自现实的思考以电子图像的形式得到呈现,当图像在屏幕中播放,虚拟的数字信号转化为物理性存在。现实经过一层艺术解读后,又回到现实。而此时,完整的画面由于屏幕的设计,被解构为分散的物理“像素”,形成各自独立的视觉单元。

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循环往复,实则迭进向前的手法,设计师开启了一段空间内的诙谐对话。以此,设计师不仅回应了Beeple的创作历程,也探索了数字艺术在物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,展现了设计思维在跨媒介应用中的可能性。

幽默的“拆解”

这种“拆解”的策略,既呼应了Beeple的艺术创作,也是设计师对“迷因文化①”作出的空间性注解。

①:迷因(meme),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·道金斯仿照基因(gene)一词创造,意指“文化的基因”,是通过模仿和传播来扩散的文化单位。“迷因”在当代互联网环境下,获得了更多的形式,表情包、流行语或一种社会行为,都可以成为“迷因”。

Beeple自2007年起坚持每日创作,日记式记录时代流变,其前5000幅作品汇聚成NFT数字艺术品《每一天》。而当下以“梗图”为代表的迷因文化,脱离传统话语体系,通过分散的集体创造实现自我表达。设计师捕捉到两种文化现象的共通性,试图创造出一种空间场景——人置身于像素屏幕的无限镜像中,被变幻的数字景观包围,隐喻着碎片化信息裹挟个体的社会现状。设计从而邀请着人的进入,共同完成空间的建构,人们的观察与互动成为空间的一部分,从而丰富空间的内涵和外延。设计师希望以此为观者提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角,重新审视和体验我们所身处的数字时代。


虚实共生:数字宇宙漫游

人群在入口处被双向分流,男女区域分别拥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和等候区,分散人流密度,使人们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。

等候区内,天地墙三维向度的材料,利用反射率的差异,营造层次分明的视觉深度,加强虚实对比。视线直达的墙面上,折线形和环形两种异形电子屏幕,通过线条内银镜反射,分别形成三角形和圆形;线条外铺设低反射率的黑镜,减少反射与眩光,提高对比度。地面的黑色大理石与天花的镜面不锈钢,进一步使画面在相互映射中无限复制延伸。

继续向内,走道端头的灯箱与等候区的屏幕对望,拓展了空间纵深感。人行走于两端之间,被三维六面的感官体验围合。在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的同时,依旧与真实环境发生对话。洗手池与置物台被纳入马桶间内,功能区域更加集中,私密性的提升更人性化地考虑到了使用感受。

出于环境适应性和视觉动效的考量,设计师从Beeple的作品中挑选出两部影像作为放映内容。色彩丰富、明度高的作品能够确保被粒子化分割后影像的丰富度。男卫的ANGULAR(loop)通过几何形状和对称性设计增强视觉平衡,呼应了异形屏幕与镜面的设计;女卫的HOMIE(loop)利用色彩渐变和光线引导,营造出深邃空间感,吸引视线聚焦中心。

未来与现在、真实与虚幻,交相作用于观者的感知之中。人们被包裹其中,在超现实的视觉错觉中体验越出传统物理维度的沉浸感,数字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隐退,意识在两个世界间自由流动。

艺术的日常化

与观展感受相得益彰的情绪体验,将盥洗室转化为艺术展陈的自然延伸。设计师不避展厅和盥洗室场所身份的对立,反而强调严肃庄重与俗常自然的冲撞,创造出一个充满矛盾和荒诞的现代公共艺术空间。在这里,高雅与通俗的界限被重新审视和定义,艺术的触角得以渗透到那些常被遗忘的角落。

对卫生间的艺术化改造,也是对主流认知的一种幽默“拆解”。欣赏摆在展厅里的艺术品,是一种静观,人与物分立对望。展览结束,体验只能变成一种记忆。但当设计师将艺术形式及其背后精神,置入日常性空间中,欣赏便成为一种动态的交互。空间永远向人开放,人始终以行动参与到空间的使用里,艺术也在这种参与中不断获得新的解读。

德基广场在公共艺术领域的探索与实践,以及与艺术家Beeple的跨学科合作,都为设计师提供了自由、富有启发的创作环境。让抽象的数据、代码和电子元素转化为日常现实的组成部分,这是设计师对未来数字景观做出的一种回应,也试图在传统被视为纯功能性的场所中,为公众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认知挑战。

德基广场二期 八层盥洗室
项目地点:南京

像素幻游境:数字景观碎片,在虚实之间循环往复




“在Beeple的作品中,我感受到了一种共鸣。这种共鸣不落脚于某种明确的概念,而指向一种变动、未知和永远处于进行时的生成过程。共鸣产生于充满差异的个体之间,并将人们从情感上联结在一起,这也是我希望在设计中传达和实现的。商业中心的公共区域,在客观条件上实现了人的聚集。而对商业公区的改造,则以艺术和美激发感知的汇合。

空间以实体线条勾勒轮廓,数字艺术的融合则以虚拟代码构建抽象符号,两者在这次盥洗室的改造中相互渗透。人对空间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场所功能,而随流变的数字景象弥漫出物理边际,扩张想象。”

——李想


项目位于德基广场二期八层,毗邻的德基艺术博物馆以其数字艺术收藏和展览,展现了对艺术的敏锐和前瞻性。在数字艺术领军人物Beeple的全球首展之际,该项目的改造设计试图和场所及其文化氛围建立对话。

像素:从电子信号到物理实体

Beeple的作品将当代议题置于未来技术语境,使对时代精神的体察得到超现实的视觉呈现。幽默甚至无厘头的数字化语言,化解社会议题的严肃性,使之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,形成强调互动性和变化性的艺术形式。

回应Beeple的艺术理念和特点,设计师提炼构成电子图像的基本单元——像素,并将之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空间语言,将内嵌于墙体的屏幕分解为粒子状点阵。源自现实的思考以电子图像的形式得到呈现,当图像在屏幕中播放,虚拟的数字信号转化为物理性存在。现实经过一层艺术解读后,又回到现实。而此时,完整的画面由于屏幕的设计,被解构为分散的物理“像素”,形成各自独立的视觉单元。

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循环往复,实则迭进向前的手法,设计师开启了一段空间内的诙谐对话。以此,设计师不仅回应了Beeple的创作历程,也探索了数字艺术在物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,展现了设计思维在跨媒介应用中的可能性。

幽默的“拆解”

这种“拆解”的策略,既呼应了Beeple的艺术创作,也是设计师对“迷因文化①”作出的空间性注解。

①:迷因(meme),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·道金斯仿照基因(gene)一词创造,意指“文化的基因”,是通过模仿和传播来扩散的文化单位。“迷因”在当代互联网环境下,获得了更多的形式,表情包、流行语或一种社会行为,都可以成为“迷因”。

Beeple自2007年起坚持每日创作,日记式记录时代流变,其前5000幅作品汇聚成NFT数字艺术品《每一天》。而当下以“梗图”为代表的迷因文化,脱离传统话语体系,通过分散的集体创造实现自我表达。设计师捕捉到两种文化现象的共通性,试图创造出一种空间场景——人置身于像素屏幕的无限镜像中,被变幻的数字景观包围,隐喻着碎片化信息裹挟个体的社会现状。设计从而邀请着人的进入,共同完成空间的建构,人们的观察与互动成为空间的一部分,从而丰富空间的内涵和外延。设计师希望以此为观者提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角,重新审视和体验我们所身处的数字时代。


虚实共生:数字宇宙漫游

人群在入口处被双向分流,男女区域分别拥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和等候区,分散人流密度,使人们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。

等候区内,天地墙三维向度的材料,利用反射率的差异,营造层次分明的视觉深度,加强虚实对比。视线直达的墙面上,折线形和环形两种异形电子屏幕,通过线条内银镜反射,分别形成三角形和圆形;线条外铺设低反射率的黑镜,减少反射与眩光,提高对比度。地面的黑色大理石与天花的镜面不锈钢,进一步使画面在相互映射中无限复制延伸。

继续向内,走道端头的灯箱与等候区的屏幕对望,拓展了空间纵深感。人行走于两端之间,被三维六面的感官体验围合。在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的同时,依旧与真实环境发生对话。洗手池与置物台被纳入马桶间内,功能区域更加集中,私密性的提升更人性化地考虑到了使用感受。

出于环境适应性和视觉动效的考量,设计师从Beeple的作品中挑选出两部影像作为放映内容。色彩丰富、明度高的作品能够确保被粒子化分割后影像的丰富度。男卫的ANGULAR(loop)通过几何形状和对称性设计增强视觉平衡,呼应了异形屏幕与镜面的设计;女卫的HOMIE(loop)利用色彩渐变和光线引导,营造出深邃空间感,吸引视线聚焦中心。

未来与现在、真实与虚幻,交相作用于观者的感知之中。人们被包裹其中,在超现实的视觉错觉中体验越出传统物理维度的沉浸感,数字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隐退,意识在两个世界间自由流动。

艺术的日常化

与观展感受相得益彰的情绪体验,将盥洗室转化为艺术展陈的自然延伸。设计师不避展厅和盥洗室场所身份的对立,反而强调严肃庄重与俗常自然的冲撞,创造出一个充满矛盾和荒诞的现代公共艺术空间。在这里,高雅与通俗的界限被重新审视和定义,艺术的触角得以渗透到那些常被遗忘的角落。

对卫生间的艺术化改造,也是对主流认知的一种幽默“拆解”。欣赏摆在展厅里的艺术品,是一种静观,人与物分立对望。展览结束,体验只能变成一种记忆。但当设计师将艺术形式及其背后精神,置入日常性空间中,欣赏便成为一种动态的交互。空间永远向人开放,人始终以行动参与到空间的使用里,艺术也在这种参与中不断获得新的解读。

德基广场在公共艺术领域的探索与实践,以及与艺术家Beeple的跨学科合作,都为设计师提供了自由、富有启发的创作环境。让抽象的数据、代码和电子元素转化为日常现实的组成部分,这是设计师对未来数字景观做出的一种回应,也试图在传统被视为纯功能性的场所中,为公众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认知挑战。